反驳它们的最好方式就是举出任何一个儒家治道思想,不是基于这几个原理作为价值准则,或者这几个原理中的某一个不是后世儒家学者所共同接受的。
[185]《明儒学案·姚江学案·语录》(修订本),中华书局2008年第2版,第191页。王守仁即属于狂者,好谈吾心如何如何。
故朱熹说:天即人,人即天。[65]《论语·宪问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2511页。已有学者指出:‘超越一词原本的意思,就有古典形上学的色彩——本体论的、唯实的。[61]《孟子注疏·梁惠王下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2683页。正如程颐一样,朱熹所说的能够天工人代的人,当然绝非普通人,而是圣人。
仁、义、礼、智,性也。[136]《朱子语类》卷四,第68页。(《史记·三王世家》)皆云周之封国八百。
郑注:殷之州长曰伯,虞夏及周皆曰牧。西汉时期,除了司马迁所说的周八百国之外,还有千八百之异说。杜佑则默认其合于周制,故系于周制之下。(《礼记正义·王制》)这是战国时期。
《王制》云:天子之县内,方百里之国九,七十里之国二十有一,五十里之国六十有三,凡九十三国。名山大泽不以封,其余以为附庸间田。
次国三卿,二卿命于天子,一卿命于其君。八伯各以其属,属于天子之老二人,分天下以为左右,曰二伯。(《后汉书·曹世叔妻传》)班昭所续八表中,二表言及周世国数,皆云八百,上引《诸侯王表》云周立爵五等,封国八百,又有《高惠高后文功臣表》云:周封八百,重译来贺。至于文字意义之外,则并非郑玄考虑的问题。
周道文,文者法地,尊者敬也,敬其本始,故立长子。而且,郑玄所做的是注经,不是构建制度或者构建历史。自郑玄以《周官》为本,判《礼记》一批经文为殷制,则史家之殷制可得而述之。因此,他判定殷制、周制是弥合群经异义的结果,而不是为了考证殷代、周代制度。
赵歧注:周公、太公地尚不能满百里,俭而不足也。但是,由于在郑玄的解经法中,判定经文的属性涉及到尧、舜、夏、殷、周的不同,而在后世史家的眼中,尧、舜、夏、殷、周,不止是经书内部经文所系的序列,而且恰恰就是一个上承黄帝,下接秦、汉、魏晋、六朝的时代序列。
这本经书也不只是典籍,而且是制度,对这本经书的理解也不只是文献,而且是历史。故《春秋》质、爵三等,一变而为殷质、爵三等。
…主地法夏而王,…制爵五等,禄士三品。(《汉书·王莽传》) 《王制》之天下千七百七十三国,正略合周制千八百数,《孝经》列爵有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,亦合周爵五等说,故王莽一归于周。周公居摄,郊祀后稷以配天,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,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,盖诸侯千八百矣。或法三光,或法五行何?质家者据天,故法三光。但仔细考察《白虎通》记载,可以发现,殷世爵国之说并不是经文的记载,甚至不全为经说的内容,而是根据《春秋》经传内容推断出其爵国之制,再根据《春秋》从殷之质的理论,把《春秋》之制视为殷制,实可谓一波而有三折焉。凡诸侯世子世国以下,皆杂合《王制》原文而为周制。
(《通典·职官》) 殷世爵国之制,《史记》的一句殷以前尚矣,《汉书》不言一字,而至于《通典》,居然敷衍出一套如此完整的制度,而且,《通典》之前,《晋书·地理志》言殷制同。大国三卿,皆命于天子。
这样一来,如果三代历史的书写直接援用经文,化经文为史料以造三代历史,其后果只能是历史的僵化,如《通典》用郑玄经注以造殷周历史,《文献通考》往往因之不改,也无可更改。这套完整的制度,除了殷制二字,其他都是《礼记·王制》的经文。
此二处《左传》之文在经文上与《王制》没有关系。(《汉书·王莽传》)也就是殷爵三等,乃经师说经之言,而非经文所载之言。
千里之内曰甸,千里之外曰采。司马迁《史记·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》开头,即以太史公曰言殷周爵国云: 殷以前尚矣。然而,《汉书》言周世封国数量、大小,则有二说,自相矛盾。例如郑玄不惜割裂《王制》经文之间的联系,把许多经文解释为殷制、夏制,旨在证明《王制》作为经的一部分,与《周礼》可以在同一个经学体系之中,并不互相矛盾、水火不容。
《周礼》乃周公摄政六年而作,付成王并行于天下。《周官·大宰》云建其牧,因此周称牧。
许多经文,尤其是像《周官》《王制》,文字的背后必然有制度,制度之间必然可以互相关联。但是,郑注几乎不曾做过这样的工作。
《王制》之作,说法不同。对古典史学而言,经文可以成为历史写作的直接材料,但经说则不行。
(《礼记正义·王制》)在郑玄的经学体系中,尧至禹都是万国,殷、周千八百国,故此云汤建此千七百七十三国。《王制》曰:公侯田方百里,伯七十里,子男五十里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云: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,地非不足,而俭于百里。西汉人所理解的周代封国,主要皆言惟八百之数,《史记》尤其如此。
(《白虎通·爵》) 班固《汉书》,用王莽、刘歆经说以董理史事者甚多,虽谓《汉书》是在古文经学思想指导下编写,亦不为过。《王制》云:凡四海之内九州。
但是,注经之法是注经之法,考史之法是考史之法,本自不同。《史记·高祖功臣侯者年表》云:书曰‘协和万国,迁于夏商,或数千岁。
(《左传》)《孝经·孝治章》: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,不敢遗小国之臣,而况于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乎?(《孝经·孝治章》)更别说像《周官》详述五等爵之封国大小。周封五等:公,侯,伯,子,男。